English

咱们的贴心人

2000-03-27 来源: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记者朱思雄、周立耘 新华社记者李术峰、陈澎 我有话说

这里的土地曾是一片贫瘠和荒芜,这里的田野曾负载着封闭与落后……他来了,怀着泥土般质朴的情感,将自己的心血深深融入了这片山野,以自己瘦弱的身躯背负起山里人世世代代的梦想……

他就是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艾头坪乡党委副书记、武装部长周福坤。14年来,他以坚韧的毅力、无私的奉献,在崎岖的山路上留下了一名共产党员赤诚的足迹;他以精湛的技术、热忱的服务,在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名农村基层干部的崭新形象。

周福坤上任了——他一把剪刀,带领艾头坪人剪绿了荒山,剪掉了山里人的穷尾巴

“娘啊娘,养女莫嫁艾头坪,山上不长毛,野菜当正粮……”这句流传了多少年的民谣一直到八十年代中期,依然是艾头坪贫穷落后的写照。

1986年春,33岁的周福坤调任艾头坪乡武装部长。报到第二天,他就下到村里“摸民情”,所见所闻使这位年轻的乡干部心中沉甸甸的:满目荒山,几亩薄田,衣衫破旧的农民兄弟听说他是乡干部,掉头就跑……但,周福坤没有心灰,他从那连绵的荒坡上看到了艾头坪的希望:这里水源充足,气候适宜,不应该守着优越的自然条件过穷日子。

一连几天,周福坤都夜不能寐。经过深思熟虑,一份关于大力开发种植经济果木林的建议方案摆到了乡党委、政府的办公会议上。乡党委、政府采纳了这个方案,并任命周福坤为全乡山地开发的总指挥。

这年冬天,周福坤带领1000多名民兵开进了艾头坪沉寂的荒山。他身先士卒,一个冬春的时间,硬是穿烂了三双新套鞋。终于,“山上不长毛”的艾头坪变了模样,近万株桔苗栽上了荒山。与此同时,农民房前屋后也种上了柑桔、葡萄和板栗。全乡新开发的3000多亩果林成为农家百姓沉甸甸的希望。

收获的季节到了。然而,现实给满腔热情的周福坤泼了一瓢冷水:由于农民不懂技术,管理不善,果树长起来了,但挂果不多。周福坤刚舒缓的眉头又皱紧了,深陷的眼窝下流露出的是痛心和焦急——老百姓的汗水和钱可都在里面呢!

“我这个总指挥可不能让老百姓指着脊梁骂。”第一炮没打响,严峻的考验摆在周福坤面前。他下定决心:要学好技术,更好地引导农民致富。

学技术要投入,乡里困难,自己掏。周福坤买来了有关果木栽培的书本,订阅了《落叶水果》、《农药》等多种实用科技报刊,一篇篇地读,一页页地啃,靠着一股拼劲,写下了20多本、5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。他还花3000多元,赴湖北、广东、浙江学习先进技术。

嫁接是果木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,直接决定着水果的产量和质量。为了尽快掌握这门技术,周福坤让母亲和妻子帮他捡来了两竹筐桃核,在自家责任田里先后育出万把棵桃树苗,他一有空,就拿这些桃树枝条削个不停。就是下村途中,他嫁接刀也不离身,一手拿刀,一手捏枝条,边走边削……

功夫不负有心人,周福坤终于掌握了过硬的嫁接本领,经他嫁接的果木成活率近100%,他的果木栽培技术赢得了“芷江一绝”的口碑。

身怀“绝技”的周福坤背上了一个黄书包,将自己的“宝贝”——嫁接刀和用于捆绑的薄膜条放进去,着一双“解放鞋”,踏上了艾头坪的山山岭岭。这一走就是十几年,他利用下村和节假日的机会,将一身技术毫不保留地无偿献给了农民兄弟。

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种下的500多株板栗有一半是野板栗,村民胡万代傻了眼,不知如何是好。周福坤听说后来到胡万代家。家里没人,他便找了一个放牛娃,带他来到了胡万代家的板栗林,喀嚓喀嚓地对野板栗动起了嫁接改良“手术”。等他干完,太阳已经下山了……此后,老周一直牵挂着这片板栗,又多次到胡万代家教他如何治虫、整枝。在周福坤的帮助下,胡万代家的板栗林每年有了4000多元的收入。一户户农民得益于他的这一绝活,收入增加了,日子慢慢好起来。

1996年,又一个严峻的考验摆在了艾头坪乡党委面前:山上的柑桔产量上去了,市场上的柑桔却严重滞销。

“农民闯市场有困难,我们干部就要积极去探索和引导,帮助他们开拓市场,避免风险。”在一次乡党委会议上,已是乡党委副书记的周福坤提出,艾头坪乡柑桔品质不高、品种单一,唯一的出路是改良品种,发展市场需要的“名、特、优、新”产品。

更换品种谈何容易。面对困难,周福坤又冲在前面,他与几名乡干部带着嫁接工具,挨家挨户指导。村民田茂成种了6000多株桔树,眼睁睁看着堆满屋的柑桔慢慢烂掉,只能一天到晚心痛地叹气。周福坤来了,他从自家果园剪来8公斤柑枝条,在田家一干就是5天……伴随着他的足迹,高位嫁接换种技术在艾头坪得到普遍推广,畅销市场的脐橙、柑、冰糖柑和无核柑挂上了果林的枝头……

山不转水转,水不转人转。围绕着市场,如今的艾头坪不但有柑桔园,还有了仙桃湾、枣李岭、葡萄园、板栗山……周福坤还组织了“运销队”、办起了“养鸡协会”。

一把剪刀,剪出了艾头坪的致富路。10多年时间里,周福坤先后用坏了20余把果树剪枝刀,全乡2300多户农家,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。经他嫁接的果树上万株,他还为贫困农民无偿提供果苗,培养了60多名科技“二传手”、“三传手”。农民兄弟亲切称他为“剪刀书记”。

这片贫穷的山野变绿了,变富了,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986年的230多元上升到现在的近2000元。

周福坤走来了——他走上田间地头,来到农民兄弟身边,没有指手划脚的命令,只有实实在在的服务;没有半点花花“架子”,只有一颗赤诚的心

一件黄军装、一双“解放鞋”,一年四季徒步在山路上,周福坤在群众中有了这样的口碑:“周书记定了,我们干。”“周书记说的,我们信。”

“我在农村工作了20多年,深深感到要搞好农村各项工作,最重要的就是要和广大农民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,想群众之所想,急群众之所急,切实为群众办实事。”农民出身的周福坤深深了解自己的农民兄弟—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,农民需要的不再仅仅是一纸计划、一项命令、一个号召。谁能带领他们致富过上好日子,谁就会受欢迎。

民风剽悍的艾头坪一度赌博成风,唐家桥村一位姓肖的村民,由于赌博成瘾,家徒四壁,孩子失学。周福坤知道这件事后,专程去做工作。“我也想干点正事,到哪去搞成本呢?”这位户主一肚子的“苦水”。“我帮你。”周福坤二话没说,转天便送来了几百株柑桔苗子,帮他挖梯、抽壕,将桔苗栽上了山。几个月后,周福坤放心不下,又来了。没想到,这位村民又回到赌桌上,无心照料桔苗,山上满是黄毛草,不见桔苗的影子。

周福坤的硬性上来了。他赶回村里,将这个村民从牌桌上拖上了山……一连三四天,周福坤都带着他翻地、除草、杀虫、施肥、剪枝,还帮他在桔树间点播了花生、香瓜。看到周福坤弯腰躬背,手上被草、刺划出一道道血痕,但一点不在乎,干得那么认真、卖力,这位“赌桌老手”麻木的心感动了,一把拉住周福坤的手:“周书记,你这么顾我,我再不好好干就对不起您了。”这以后,他痛改恶习,把精力全部放在生产和柑桔的培管上,每年纯收入达到7000元,温暖的亲情又充盈在这户农家。

“只要为人民服好了务,掌好了权,就没有执不好的法。”平时寡言少语的周福坤谈到当前的农村工作,身上的“土”气没了,深深的眼窝下闪射着一位经验丰富的农村干部的自信。

有一次,艾头坪乡的干部下村收屠宰税,结果碰了个“钉子户”,税款没收上,还挨了骂。情况报到乡里后,周福坤找到正在家修抽水机的户主。见到乡干部又来收税,户主满脸的不高兴:“我家的田干了,等着要抽水,交税的事以后再说。”

看着沮丧的户主,周福坤不再提收税的事,而是挽起衣袖,帮忙修起了抽水机。两个小时过去,抽水机修好了。再看周福坤,干瘦的脸在烈日下渗满油汗,一件白衬衣早已没了原样。周福坤全然不在意,抹了一把脸,又和其他乡干部帮户主把机器抬到了一里外的田里装好。

哗、哗、哗……汩汩的清水随着抽水机的欢叫涌进干渴的稻田。一直在发愣的主人不知说什么好:“周书记,你不要讲了,屠宰税我交。今天手头没钱,明天我一定送到乡政府来。”第二天,他果然把税款送来了,并且从这以后,他总是积极配合乡里的工作。

在周福坤眼里,“没有落后的群众,只有落后的工作”,“农民是讲道理的,关键是你有没有将政策、道理讲到他们心里去。”离乡政府10多公里远的杨家村的一个计划生育对象,已连生两胎,工作依然做不通。这天,周福坤刚好路过他家,就走了进去。

“你看现在这日子,没个男丁不行啊,再说将来谁来养老呢。”主人看是帮自己种柑桔的“周书记”来了,心里就热乎起来,说出了心中的疙瘩。

“你们都看到了,原来村里人均一亩半地,现在人多,人均不足8分。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,人越多了,地只会越少,地少人多,这往后的日子还能过好吗?”对方不吭声了。周福坤又接着说,“过去讲究多子多福,养子防老,如今,你看村里多超生的家庭,有几个日子过得好的?计划生育也是为了我们过上好日子啊!”

主人一阵沉默,他要的就是这句话,破“风俗”总得有人支持啊。他想通了:“周书记,你放心,过两天我一定去结扎。”

科技服务、政策服务、法律服务……一项项服务就是一缕缕的春风,化开了干群之间的疙瘩,民心亮了,民心顺了。1996年,周福坤担任乡党委副书记的第一年,艾头坪全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破天荒获得全县第一名。他主管政法工作以来,全乡没出现一起民事纠纷转化为刑事犯罪的案件。曾经鸡犬不宁的艾头坪成了一个安宁祥和的文明山乡。

周福坤动情了——少言寡语的他语重心长地说:“干部不讲风格谁讲风格呢!”

山乡虽小,乡“官”面临的考验和诱惑却不少。身为武装部长的周福坤负责征兵工作,而当兵,对山里孩子来说意味着走出大山,这也是他们父母的梦想。

一次征兵前夕,一个亲戚找到周福坤,想把儿子送去当兵。周福坤对他说:“这伢子初中都没毕业,表现又不太好,群众评价也不高,基本条件都不合呵。”亲戚不耐烦了:“你是武装部长,合不合不就你一句话。他初中没毕业我去弄个毕业证还不行吗。”

听了这话,周福坤火了:“我明知道你是‘弄’的毕业证,还让他去当兵,那不是要猫儿在老鼠面前装瞌睡吗!”就这样,亲戚只得悻悻而归。

一次,一位退下来的老村支书提着两条烟来找周福坤:“周部长,我实在看不透你,你有什么理由不让我儿子去当兵?你知道好多人都说我这个支部书记算是白当了。”他的儿子连续两年参加征兵都没走成。

“书记也好,部长也好,都不是用来谋私利的。如果当干部的都以为只有得到利益才算不白当,那老百姓还有好日子过吗?共产党的江山还坐得稳吗!”周福坤回道。

周福坤耐心做工作:“这两年全乡只有4个兵的名额,可每次都有6个合格。正因你是党支部书记,我才放心地留下你的儿子。另一个被留下的娃儿也是个支书的儿子,那支书还是我的战友呢。”

一身正气的周福坤,时时想着老百姓的利益,处处维护着党在群众中的形象。他担任艾头坪武装部长14年来,为部队先后输送新兵70多人,没有1个不合格兵员。

周福坤这个“官”,亲戚、战友“指望”不上,他的父母、妻子更“指望”不上。在老百姓眼里,周福坤这么多年来,失去了很多很多:全县与他同一天被录用为国家干部的15人当中有11人早就进了城,而他在乡里,妻子还在农村。10多年来,老周凭一手嫁接绝技带领艾头坪农民兄弟走上了致富的道路,而他自己家里却还欠着几千元的债。有人给周福坤算过一笔帐:如果每嫁接一根果枝收费3毛钱,那么仅这一项收入就可达到10万元以上……听到这些,内心坦荡荡的周福坤露出了山里农民儿子质朴的一笑。

“我知道,其实我欠家里的太多太多。”说到这里,周福坤点了一根烟,半眯的眼睛里映射出深藏在内心的无限歉疚……

为了支持周福坤安心干好工作,这个朴实的家庭不知付出了多少。周福坤参加工作30个春秋,仅在家过了两个年。每到这个民间最讲究的传统节日,已届高龄的父母总盼着他在身边。孝顺的周福坤答应着,但总不能兑现——“这个时候,干部不讲风格谁讲风格呢!”

1997年夏天,周福坤的妻子肖玉银患了重感冒,而此时正是稻田打药的最佳时节,她迫切希望周福坤能帮她干完这茬活,在身边照顾照顾她,哪怕就一天。

接到别人捎来的信,下村检查完工作的周福坤从十多里外的乡政府匆匆赶回家,妻子正病卧在床,重感冒使她没有丝毫气力。周福坤来不及说句话,背起药筒就下到了地里。打完药,天快黑了,他放下药筒,囫囵吞下几口饭,扭头又按乡里的通知开会去了。

“我对她照顾得太少了,我这个做丈夫的,唉……”想起妻子几次都晕倒在田里、想起妻子对他工作的支持,这位吹惯了山风、淋惯了山雨的山里汉子动了感情,讲起了他们“谈对象”时的一件件往事。周福坤深知,妻子深爱着自己,一直担忧着自己:40多岁的人,1米7的个头,体重只有50公斤,晕倒在山里也是常有的事……

杨家村修水库,周福坤在工地上连续工作了3个月。一天,他带病和工程人员检查施工进度和物资储备情况,走到一个土坡时,忽觉天旋地转,两眼一黑,就什么也不知道了。走在前面的同志不见了老周,急忙返回寻找,发现老周昏倒在路边,脸色蜡黄。

常年在山岭间奔波,周福坤染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冠心病,“速效救心丸”、“硝酸甘油片”等急救药从不离身,但这些,他从没对同事提起。

瘦弱的身躯饱浸着风霜……然而,这正是艾头坪老百姓信心和希望的源泉。在偏僻的山乡,周福坤——这位农民的好儿子,将一名刚正不阿、无私无畏的党员干部形象树立得高高大大,磊磊落落。

周福坤流泪了——“想起群众对我的那份信任,那份理解,那份真真切切的兄弟情,我很满足……”

1992年隆冬,周福坤正组织人马开发贺家冲柑桔场,一场南国少见的大雪飘落在湘西山区,气温骤然下降,万径少见人迹。

腊月二十八,周福坤安排其他人回家过年了,自己一个人留在山上守场。年三十下午,周福坤从工地巡视回来,准备生火做饭,一抬头,看见漫天飞雪中摇摇晃晃走来一个人。他定睛细看,是李荣洪老人。他迎了出去:

“老伙计,今天是什么日子,还上山来?”

“我知道是三十夜,你一个留在山上,我心里不好受啊!”李荣洪喘着气,举了举双手,是两瓶酒、一条鱼。

平日里将情感埋在心底的周福坤,听了这话鼻子一阵发酸,泪水禁不住刷地流了出来……没有电灯、没有蜡烛,晚上,这位很少喝酒的乡干部和他的农民兄弟守着一堆柴火,举起了酒杯,通红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。

初一,李荣洪下山了。第二天,得知周福坤在山上过的年,村民们不约而同地冒着风雪赶上山,送来了自家做的糍粑、扣肉、猪蹄,还有取暖用的木炭。龙口村村民肖启斌赶了十多里山路,送来了两条大草鱼……

“群众是纯朴的,你有情,他更有义。”周福坤经常教育身边的年轻人要实实在在地树立起群众观念。“哪里有困难,干部就要送去党的温暖。”这么多年来,周福坤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故事数不胜数,它们长在那漫山的果树枝头,融在那散发着清香的泥土中,将艾头坪农民兄弟的心紧紧凝聚着……

龙口村有个孤儿肖伢崽,自幼父母双亡,后来虽然成了家,但致富无路,穷得叮当响。周福坤了解到他的困难,送给他350多株蜜桔苗,并手把手教给他栽培技术。此后,周福坤又帮助肖伢崽贷款买了5头猪、50多只鸭,发展起了养殖业,种上了3亩多新品种西瓜。一年下来,猪鸭西瓜全部上市,收入超过一万元。肖伢崽还清了债务,添置了家什,生活好了,失学的孩子又重返学堂。从这以后,肖伢崽像变了个人似的,交公粮交提留,总是带头,做义务工一马当先,还积极帮助其他的村民,他被村民推选为村小组的组长。

周福坤的行为带动了乡政府工作作风的转变,一个个干部开始走出办公室,走上了农民兄弟的田间地头……

真情换来了鱼水情。1996年,一场洪灾冲毁了龙口村的防洪大堤,无情的洪水卷走了许多农民的庄稼、果园。形势非常严峻,一个冬天时间必须修好大堤,否则后果更加严重。冬天,修复工程开始了。在施工的第一线,周福坤和乡政府所有机关干部职工来了,全乡党员和民兵来了,连未受灾的邻村群众都来了。人心齐,泰山移,这条长1100多米的大堤是清朝用了几十年才修好,而今天在它的残迹上,周福坤等乡干部和村民们仅用了20多天就修好了。

目睹坚固的大堤,村民们欢呼不已,他们自发找来了石灰,在村前的山坡上写下了“共产党万岁”五个大字,并将这条大堤名命为“干群同心堤”。

鱼水情深,干群同心——周福坤,这位农村基层干部的优秀代表,将党的形象牢牢筑在了农民兄弟的心间,使脚下这片田野升腾着勃勃的生机和希望……

(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